PP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透过应用看物联网发展前景(一)

    发布时间:2010/08/12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或者新概念。2009年最火爆的概念当属物联网了。“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虽然物联网在一些垂直行业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若干年,但一直仅限于小范围的应用,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2009年物联网概念在多个重要场合得到业内领先公司和多个国家领导人的强调,也使得这一概念立即成为业内热门的话题,相关公司都希望在这一领域开拓新的市场机会。随着物联网概念的火爆,一些智能识别、传感器网络、RFID等专业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热捧,相关行业的也行情看涨。

        在不久前进行的In-stat2009物联网大会上,与会专家在圆桌论坛上与听众分享了物联网发展的趋势。In-stat的分析师讨论了物联网的三个特征:多种多样的数据采集端,无处不在的传输网络,智能化的后台处理。论坛嘉宾,华为战略部总监刘南杰对此做出总结:“物联网需要发展 ‘端、管、云’三个方面的技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物联网是否能够成为2010年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与会嘉宾普遍保持谨慎态度。目前RFID、智能卡、传感器等技术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仅仅数据采集只能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远远达不到“物联网”的要求。物联网的核心是要形成物与物(M2M)、物与人的网络,这一点更需要通信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的积极参与和推动。In-stat的分析师表示:“物连智慧网络的核心是云计算,云计算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互联网结构,将计算能力从个人终端向服务端聚合,弱化了端的概念,提高了计算资源的整体利用率。随着全球物联网的发展,云计算被赋予了更广的定义:从连接计算资源到连接所有的人和机器。”

        运营商从自身角度更加关注应用的发展,中国移动通州分公司总经理纪涌表示:“物联网技术实现并不难,重要的是找到杀手级应用,否则很难形成产业规模。”未来1~3年有哪些物联网概念的应用值得期待呢,与会专家与听众分享了下面一些应用:

        RFID

        物联网概念中谈到最多的还是RFID的应用。RFID目前有很多频段和标准,最为常见的是集中在13.56MHz频段和 900MHz频段的无源射频识别标签应用。短距离识别方面通常采用13.56MHzHF频段,而该频段又包含若干标准,比如较早的香港八达通卡采用的是 SonyFelica标准,较新的方案多采用ISO/IEC14443TypeA或TypeB的智能卡标准,比如中国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了TypeB标准,国内许多城市的公交地铁卡也多采用ISO/IEC14443标准。此外,还有比14443距离更远的IS015693标准也是在13.56MHz频段。未来几年该短距离识别技术有望在政府身份识别、小额支付、银行信用卡等领域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900MHzUHF频段的RFID遵循ISO18006标准,多用于3m~10m的远距离识别,比如车辆管理、铁路运输、仓储物流、门禁、产品防伪等应用领域。随着ISO18006的EPC标准的完善,以及标签成本的不断降低,UHF频段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有业内人士甚至提出UHF频段有望替代HF频段上的许多应用。

        根据ABI研究公司最新的数据显示,RFID市场在2009年和2010年之间应该也可以看到11%的增长率。

        如果去除衰退严重的汽车产业的数字,增长率会跃升至16%。如果能利用云计算的力量,更好的利用各种RFID终端的信息并整合多种业务模式,将会发掘出更多的杀手级应用。

        智能三表

        智能三表,既智能水表、智能暖气表和智能电表,是物联网概念的另一个热门应用。以智能电表为例,就实现方案来说,计量部分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精度、可靠性、防窃电、有功/无功功率测量等因素,可通过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得以改善。而传输标准和运营体系方面涉及的技术更加复杂,也就是在物联网的“管”和“云”部分,需要企业和国家相关机构加快研发进度,对产品生命周期、改造成本、可升级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国家电网已经采用双向传输的电力线标准,第一批智能电表的招标工作也在近期结束。而就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气表来说,可通过GPRS、CDMA等无线通信标准进行无线抄表,甚至也可以采用zigbee、蓝牙、wifi等标准进行人工无线抄表。由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居住密度差异也很大,相关研究机构应该考虑采用何种方案更加合理。

        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2009年-2010年是智能电网规划试点阶段,而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气表项目也在相关部门的规划中,未来几年将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 : 智能水表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下一篇 : 透过应用看物联网发展前景(二)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